說到奶粉事件,我想大家都會略知一二,今年對于洋奶粉來說也是個多事之秋,六家奶粉的罰單,肉毒桿菌事件,雙氰胺等等,緊接著就是國家要扶持國產奶粉,也有一些洋奶粉已經走出中國市場,比如說日本的明治,那么國產奶粉逆襲洋奶粉靠的是什么?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答案。
現在國家對奶粉這方面抓的相對來說是比較嚴的,對于一些貼牌的奶粉、不合法的OEM代工生產進行清理,越來越多不正規(guī)的OEM品牌被淘汰。
面對中國市場龐大的需求和消費者的質量崇拜,洋奶粉攻城略地,沒幾年就占據中國市場的大半江山。據統計,目前我國進口奶粉的市場占有率從2008年的30%躍升至60%以上,高端奶粉領域,洋奶粉的份額甚至高達七成。
然而,令人迷戀的洋奶粉卻在近幾年不斷“栽跟頭”。2008年美贊臣被檢出三聚氰胺,2009年多美滋被疑遭受三聚氰胺污染,2011年美素、雅培等現活蟲事件等。在頻繁的質量問題后,今年洋奶粉又遭遇史上最嚴厲的反壟斷調查,導致元氣大傷。那么,洋奶粉是否將“失寵”?
宋亮:目前,政府整頓力度加大,除了實施反壟斷懲罰,加大對醫(yī)護渠道清理,未來將進一步加快對國內奶粉品牌的梳理,對國內不合規(guī)、不合法的OEM(代工生產)進行清理。屆時,約有一半的OEM品牌將被直接清理出去。
總體來說,政府對進口品牌的整頓有助于市場的規(guī)范?梢哉f進口奶粉的好日子到頭了,進口奶粉頻繁發(fā)生的問題確實令國內消費者產生不少質疑,在奶粉的選擇上更為理性。這有助于消費者恢復對國產品牌的市場信心。
不過,消費者對進口奶信心下降,也絕不是說國產奶就一定可以賣得好。必須強調的是,當前國內消費者依然偏好進口奶粉,國產品牌信心恢復是緩慢的,企業(yè)需保持努力。
王丁棉:正是洋奶粉的高價和暴利引發(fā)此次反壟斷調查,以900克的罐裝嬰幼兒配方奶粉為例,進口奶粉到岸價平均在85元左右,最高也就在90元,在國外的終端零售價才125元左右,但同品牌、同包裝、同重量的奶粉在中國市場價格超過250元。無論是配方升級,還是成本上漲,都是洋品牌常用的調價“托詞”。
雷永軍:新西蘭肉毒桿菌事件的發(fā)生,可能會使洋品牌市場進行一次“洗牌”。大品牌還是有市場基礎的,主要是一些假冒的洋奶粉品牌,在這一輪洗牌中會加速退出。
楊晨:目前,中國國產奶粉企業(yè)有100多家,進口品牌則多達四五百個。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,在歐美國家,奶粉品牌最多才七八個。即使是美國,在市面上能見到的奶粉品牌也不超過10個。在奶粉新政下,將會淘汰兩類企業(yè):一類是規(guī)模較小的,特別是民資企業(yè);另一類是不符合國家產業(yè)政策的企業(yè),如進口奶粉中貼牌、代工或是分裝的“假洋奶粉”。
在一系列政策之下,短時間內的效果是將奶粉價格降下來,中長期的效果是使得整個行業(yè)進入洗牌。奶粉的梯隊,如國產的伊利、蒙牛(雅士利)、貝因美(002570,股吧)和合生元,外資的美贊臣、多美滋和惠氏,諸如這些企業(yè)會呈現大者恒大的局面,之前蒙牛并購雅士利,伊利入股輝山乳業(yè),開啟了大者恒大的序幕。